
近日,央视网、新民晚报、封面新闻、澎湃新闻等多家官方媒体报道,2025年11月4日,作业帮App里一道以“学生跳楼”为场景的题目引起全网愤怒。

不少网友直指,“这突破教育伦理底线”、“是我见过最恶毒的题,太漠视学生了”。央视网对此也评论道,看不出半点生命尊严意识,也难怪被质疑为“最恶毒的题”。
作业帮官方客服向媒体确认题目确实存在,称“正在核查题目来源”,表示已紧急下架。但暂时还未说明该题目具体由谁设计,工作人员称将自查有无类似的题目,进行批量处理。
作为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累计覆盖8亿用户、学习机市占率常年稳居行业第一的品牌,作业帮无疑是备受关注的教育行业头部公司。
此次事件,不仅仅是工作人员对题目疏于审核如此简单,而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值得反思的问题,对学生家长、对教育行业、乃至对社会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对于被学生质疑为‘最恶毒题目’,处理不能止于下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校长邦表示:“还要对所有作业进行排查,并反思这背后的价值观念。”
-01-
对学生和家长
是情感的伤害和信任的侵蚀
作业帮里出现这样的题目,首先受到伤害的,便是学生,尤其是正经历着心理困扰、处于焦虑状态的学生。
这道题以一种极其轻佻和不尊重的方式,将“跳楼”比作简单的“自由落体”,将学生正承受的学习压力公之于众,并作为“习题”拿来讨论。
并且,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把“跳楼”这种极端行为写进题目里,会不自觉地传递出一种信息——生命悲剧是可以被消费、被娱乐化、被剥离情感进行冷冰冰讨论的。这消解了生命的沉重与尊严,更有悖于生命教育。
熊丙奇表示,在命题时设计场景,能让学生结合场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是命题改革的方向。但一道物理题目居然以“学生受地球引力影响而不慎做自由落体运动”为场景案例,这是“为场景而场景”,反映了命题者毫无生命尊严意识。
“对作业命题进行创新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避免情景设计哗众取宠,走向低俗、恶俗。”
熊丙奇还补充到了一点:“现在也有人为这一命题进行‘辩护’,说自己当年学‘自由落体’相关知识时,同学间就曾拿一个人从楼上掉下为例,调侃‘自由落体’。但同学间的开玩笑,与把这作为命题场景,是完全不同的。”
“命题应该是科学的、严肃的、符合教育基本伦理的,而不能是随意的、恶俗的、冒犯的。而且,就是学生间的调侃,教师也要加以正确引导,不能拿自杀为题开玩笑,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
我们本应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正向的学习环境,但当他们看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悲剧被编成题目,是否会感到不安和恐惧,造成心理伤害呢?
其次,对家长造成的冲击无疑也是巨大的。家长选择学习平台,是基于一种“信任契约”——相信平台能为孩子提供安全、健康、有益的教育内容。
但这道题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信任。
要知道,作业帮一直以拥有海量题库资源为优势,某款学习机里更是有多达24亿+题库。被反馈出来的只是一道,那其他题目呢?是否也出现过同样的情况,只是以前没被反映而已?
家长不得不担忧和警惕——原来那么长时间以来孩子都在一个对生命如此漠视的环境里学习,这真的安全吗?未来又该如何为孩子选择可靠的学习平台呢?
本应该是帮家长分担压力的教育工具,结果却成为了制造压力的源头。
-02-
对教育行业
是一次伦理的失格与同行声誉的损害
仔细读题目,会发现更细思恐极的一句话——“生命可以轮回,高考只有一次”。
“这完全是在胡说八道。”熊丙奇直言:“这是对学生的错误暗示、引导,认为高考比生命更重要,进一步刺激内卷。这也符合某些培训机构一直以来的‘营销思维’,把高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的确,这句话暴露出了命题者的价值观念。
“联想到一些学校、机构给学生进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励志’灌输,命题者就将学生跳楼自杀入题,并不是关注自杀这一问题,而是认为这很正常。
而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不应该是生命只有一次,高考可以重来吗?”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将学生的生命悲剧工具化,是教育伦理的严重失范。
教育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教育公司为了追求商业营收,向学生灌输“考试成绩高于一切”的理念,倒逼学生内卷,以此提升自己平台的流量和用户粘性,已经模糊甚至越过了教育的底线。
与此同时,还引发社会对整个教育行业的担忧。
熊丙奇还指出一个问题关键所在:“这样的题目会存在,直到学生反映之后才发现,说明平台并没有严格审核。从命题到审题,再到发布,各环节均失守。当前各类作业APP很流行,此事提醒,对于APP中的作业,需要强化监管,压实平台的责任。”
近年来,各大在线教育平台快速发展。此次事件或许会让大众质疑:这些掌握着海量学生数据、长时间占据学生家长时间精力的科技公司,是否真正具备与影响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未来,教育类APP的内容审核、价值观引导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法规约束和审视,这也是促使行业走向规范化的必要外力。
-03-
对社会,是一次对生命教育的集体反思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公共议题。
将这一严肃的社会问题,写进一道猎奇的题目里,是对社会痛点的消费和麻木。
这一事件也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当下的教育,是否真正教会了孩子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
对于学生使用的APP,不光是家长和老师要尽到监护职责,全社会都应该有一份责任,去关注、了解APP里的内容。
熊丙奇表示:“近年来某些教育类APP不时被曝出有不适合学生的内容,鉴于APP内容不断更新的属性,要重视对其提供内容的过程性监管。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反映给平台与监管部门,避免错误的内容,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这件事也再次深刻提醒所有教育从业者,要时刻牢记教育本质:教育是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任何时候,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都应该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技术和商业模式无论再怎么先进,最终都必须服务于“育人”这个根本目标,否则便是本末倒置。
教育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