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科技教育提出了要求和展望。
图片
5fe44be79c9333f3da18309e023fd72.png
23564dd3b253a7e5f68eca2d0758c6d.png
61344360b5ca7e7003730f8c142576a.png
816585543430613e1f36499613f3293.png
0d6de6931a170b580837179d9f50158.png
2a326d7dd65efce45673b2484cc9de7.png
34bf6c6a826e6ed14469262b27f26be.png
3fe726ddabb39cacd8ea13f5cdfbfcb.png
b561c90e84650fe242cadcf09d068ba.png
[ 上下滑动查看《意见》原文 ]
《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未来5-10年的教育目标:
到2030年:建立基本完善的科技教育体系,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深化,评价和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
到2035年:构建全面的科技教育生态系统,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及,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的能力显著提升。
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就曾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当时更聚焦于“双减”政策后要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时隔两年后,对科技教育做出了更高阶的专项部署。
科技教育不再是“选修课”,而是面向未来的“必修课”。
-01-
《意见》中传递出哪些关于科技教育的新信号?
“双减”后,素质教育等非学科教育成为教培机构们的业务发展重心,而科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为核心,旨在通过整合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意见》中对科技教育的育人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针对性更强的要求,并且对元宇宙、AR/VR等前沿科技融入教育表示了支持。
这对于教培机构们未来布局科技教育,指明了哪些方向?对于教育科技企业而言,又能寻得哪些新的增长空间?
1)分学段差异化培育,强调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
《意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了差异化的教育目标:
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和兴趣培养,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设计,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
小学中高年级,强调概念理解和动手探究,通过科学实验、项目任务等实践活动,实现“做中学”;
初中阶段,注重实践探究和技术应用,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了解科技前沿动态。
另外,还特别强调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在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伦理影响;另一方面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因此,机构们可以根据学生们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在课程里突出“科技+人文”特色。比如在编程、机器人课程中,融入科技伦理、设计思维、社会影响的讨论,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2)在课程和教学中,引入“双师”模式和元宇宙虚拟实验室
在课程内容方面,《意见》提出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与新兴领域的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
另外,对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提出了要求,要从“课堂讲授”到“实践探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并且还鼓励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 ,以及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
那么机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重引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实践成果;也可以提供“双师”服务,比如采用“科学家线上授课 + 机构导师线下辅导” 的模式;构建“虚实结合”的学习体验,开发或引入元宇宙虚拟实验室、VR/AR科学模拟软件。
3)不唯考试论,打造多元评价体系是关键
《意见》中明确指出,科技素养将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并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多元化、发展性的方式,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
并且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探索性的做法,为学生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以追踪其创新能力的成长轨迹,重点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工程设计、动手实践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知识结构、认知过程、反思意识、创新思维、迭代能力等等。
因此,当下正需要的,就是能够研发出评估学生计算思维、工程设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模型与工具,实现多元化评价的科技企业。
4)推动企业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智能化学习课程
《意见》也要求加强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能让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
同时还明示了一条科技企业等单位和中小学的合作之路——共同建设数字化虚拟场馆和智能化学习课程,提供虚拟仿真科学实验等数字化学习场景。
5)强调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教师
《意见》里还对师资提出了要求——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科技教育硕士培养,定向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教育也成为教师的“必修课”,培养跨学科教学能力也同样重要,既要懂技术也要懂教学。
-02-
科技教育赛道,或将成为下一片新蓝海
可以预见的是,科技教育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青少年STEAM教育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市场规模已达647.1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千亿,增长至1015.1亿元。
图片
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2024年STEAM市场的CR5(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仅为10%-15%,说明市场集中度低,格局相对分散,抢先布局者会有很多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场规模可观、增长动力十足、且目前尚未形成垄断格局,目前来看科技教育赛道确实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
一来有政策支持,二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新一代家长也普遍认同科技素养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愿意为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付费。
三来,商业模式也更多样。机构可以从传统的To C培训,拓展到To B的进校服务、赛事运营、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等等,收入结构更健康。
尽管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它对机构和企业的课程研发能力、师资团队建设、商业模式创新和长期战略规划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具备优质课程研发能力和师资的机构而言,科技教育无疑是未来值得投入的黄金赛道。机构们能在一个受政策鼓励、满足社会真实需求的领域,建立品牌的护城河。
但若只是盲目跟风,对于想赚快钱、缺乏核心研发能力、企图用旧思维做新事的机构来说,很快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精准定位、深耕产品、解决行业痛点,方能在这片“蓝海”中乘风破浪。
教育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