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正文

教育部等五部门重磅发文:它是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的必要内容!

作者:原创 发布时间:2025-11-19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完善条件保障,切实让学生多锻炼、会技能、强体魄,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首次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被明确提出,这可以看作是全国范围内推行此项工作的总动员和纲领性依据。

 

而此次《意见》的发布,再一次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也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摆到了大众面前。

 

《意见》中指出:“把体育作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必要内容,丰富体育项目,满足学生需求。”

 

并且明确了未来10年的目标:

 

到2027年,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要求全面高质量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等显著提升。

 

到2035年,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而此次《意见》的发布,再一次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也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摆到了大众面前。

 

-01-

如何加强体育教育?来看核心内容!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当下许多教培公司们关注的领域。

 

但体育教育究竟是什么?应该怎么做?长久以来,体育课程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大众对“体育”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区,认为只要跑跑跳跳动几下就完成了体育教育,但其实是需要通过科学设计的运动项目与锻炼方法,系统性地提升个体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

 

此次《意见》就从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保障等各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体质健康等成为综合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体育教师和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等等。

 

这对于从事体育培训的从业者们无疑是一盏明灯,指明了发展方向。

 

同时还提出了“要用数字技术加强体育过程性评价”、“鼓励人工智能赋能体育”等等,为“AI+教育”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1)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保障体育时间

 

对于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通过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大课间活动、将体育作为课后服务必要内容等方式落实。

 

对于大学生,本科阶段体育必修课不低于144学时,高职(专科)不低于108学时;引导每周至少参加3次中等强度以上课外体育锻炼。

 

并且还强调:“把体育作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必要内容,丰富体育项目,满足学生需求。”

 

在教学模式上,鼓励积极探索走班制、俱乐部制等实施方式,让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之间更加灵活贯通。

 

2)加强培养体育人才,建设体育健康类国家示范性学校

《意见》对训练竞赛和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也指明了要求。

 

在训练竞赛方面,一是要展开群体活动,要广泛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并且确保每个学生都经常参与;二是要构建覆盖全体、学段衔接、层级分明体育竞赛体系。

 

另外,《意见》中点名了要加强培养体育人才——完善各学段体育人才成长通道,优化高校体育类学科招生规模,畅通优秀运动员升学与职业输送渠道。

 

与此相配套的,就是还提出了要“充分发挥示范性学校作用”和“建设新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整合资源建设体育健康类国家级示范性学校,探索体校与中小学结对模式;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对优秀运动员在学分、保研等方面予以倾斜。

 

如果是从小对体育就感兴趣的孩子,就可以专攻体育,各学段都有专门的人才成长通道,未来升学、就业都能专业对口。条条大路通罗马。

 

3)体质健康等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意见》中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体育评价改革——将体质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习惯养成等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

 

并且优化体育考试评价,淡化测试选拔性,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加强过程性评价。这意味着,评价不再是单一的以成绩为导向,更突出学生们在过程中的表现,而这些表现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可视化

 

另外,还提到了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强化结果运用和实践推动。各地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机制,落实结果公示反馈制度。

 

这意味着,一系列测评机制同样可能也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这对于教育科技类公司而言,也是一个业务发展的新机会。

 

4)体育教师和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意见》提出了要探索构建一种新型的体育师资队伍:以专职体育教师为主体、体育教练员为辅助、兼职体育教师(教练员)和社会力量为补充。配齐配强专职体育教师,深入落实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

 

并且,将教师组织开展大课间、体质健康监测、课余训练、课外活动、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要知道,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面临着大量缺口。教育部2024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显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师生比为1:287,远低于《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标准》规定的1:200。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有些体育教师甚至都是其他教师兼职来做,兼职体育教师占比43%。

 

而且一些学校套用文化课考评办法来为体育教师打分,但现实中体育教师的工作考评与文化课教师有较大差异,使得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上体育教师的处境有些尴尬。

 

如今,《意见》明确了体育教师的重要性,这对于教师们无疑是很大的激励。

 

5)鼓励实施数字赋能体育

在体育场地建设上,《意见》指出要推动场地设施拓展升级、社会资源共享共用和保障安全。

 

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意见》提出要探索实施数字赋能体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将传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与学校体育深度融合,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学校体育。

 

这对于教育科技公司而言,这也是指明了一条“AI+体育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想象一个场景,学生不必专门到体育场,带上VR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开展各种运动。

 

-02-

体育教育,正迎春风!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正处在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时期。

 

一方面背后有政策支持,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家长对体育教育的投入意愿显著增强。目前,还催生了以"体育外卖"(即上门体育私教)为代表的新型服务模式,也侧面反映了新一代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身体素质的提升。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网站2024年12月31日发布的数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体育教育与培训行业的总产出为2851亿元,当年增加值为2278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3%。

 

《2024-2029年中国体育培训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现阶段青少儿体育潜在人口规模1.3亿,并将在未来保持平稳增长,青少儿体育潜在市场规模为2350亿元,属于高成长性的行业。

 

体育教育这一条千亿赛道,无疑正迎着“春风”,而且对于入局者而言,还有不少增长空间。

 

相比于学科培训,目前体育培训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尚未出现全国性的绝对龙头,区域市场和细分运动项目都存在大量空白和机会。

 

而且随着产业发展,既懂体育专业技能,又懂教学、管理或数字技术的“体育+”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稀缺资源,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体育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化研发、数字化教学测评工具等产业链环节,都存在大量机会。

 

对于教培公司,机遇就在于解决当下行业痛点,例如如何建立安全、标准的服务体系;如何打造可信赖的品牌;如何在扩张过程中复制成熟的商业模式等等。

 

体育正从过去的“边缘科目”走向“五育并举的核心环节”,未来发展潜力拭目以待!

  • 阅读(3064)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