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教育硬件可谓是“正在风头上”。各大教育科技公司、互联网AI公司纷纷推出新产品、新功能,颇有“群雄逐鹿”之态:
猿力科技集团在学习机里上线AI超拟人老师3.0版,能通过摄像头看到孩子的实时笔记,指出错误,分析原因,还能像人一样通过“画图”的方式来数形结合;
学而思学习机则是推出“纸屏互动”功能,孩子把一套卷子放到机器前,内置AI教师就会开始讲题;
斑马推出专门面向6-12岁儿童的AI一对一外教“斑马口语”;奇点灵智针对3-8岁启蒙儿童,更是推出一款实体化的“多奇AI小外教”,能提供主动拟人化陪伴;
AI儿童硬件公司奇朵KidoAI和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一款名叫“十万个为什么AI儿童探索相机”,拍一拍就能一键识万物;
还有另一家AI硬件公司灵宇宙更是一举拿下2亿元Pre A轮系列融资,其主打产品是一款随身AI硬件“灵宇宙小方机”,功能上更是与众不同——拿它拍张照,就能让图中的东西“活”起来,跟孩子进行实时互动。
随着政策支持、技术越来越成熟、市场需求扩大,AI硬件在教育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级别。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智能学习机市场趋势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125亿元。
谁已经在这条千亿赛道中拔得头筹?其中还蕴藏着哪些新机会?
-01-
AI教育硬件当下的竞争格局
AI教育硬件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吸引着互联网AI公司、教育科技公司、教育硬件公司等纷纷布局这条“黄金”赛道。
目前来看,AI教育硬件的产品现状和企业竞争格局,有以下几种特点:
在C端消费市场,针对K12领域的AI学习机是绝对的核心品类。
根据智研咨询2025年披露的数据,随着AI学习机被纳入“国补”,消费成本降低,2024年中国AI学习机市场全渠道销量达592.3万台,同比增长25.5%;销售额达190.6亿元,同比增长37.6%。
一开始的学习机市场主要由三大“派系”构成,且各具优势:
一类是以学而思(好未来)、猿力科技集团为代表的教育科技公司。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置资源”,将过往业务中积累的大量优质教学内容、题库资源和教研体系,内置到学习机中。
一类是以科大讯飞、华为、小度为代表的互联网AI公司。他们的优势在于强大的AI技术实力和通用大模型能力。
还有一类是传统教育硬件公司,比如步步高、读书郎。他们的优势在于有深厚的线下渠道和成熟的供应链。像步步高拥有超过1.8万个线下售点,在下沉市场拥有强大触达能力。
不过,随着技术突破,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学习机也都已经能做到“内置海量资源+强大通用大模型”。像学而思在今年两次升级智能硬件产品线,学习机与学练机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还接入了自研的九章大模型。
再从猿力科技和学而思新一代的功能来看,学习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答题工具,而是向着能够进行思维启发和个性化辅导的AI导师发展。
当然,目前AI教育硬件产品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机、词典笔、听力宝等,最近各类创新产品也是不断。
一种是向更细分的场景延伸:
比如高途的“考研Pad”、中公教育的“AI就业学习机”等等,就是瞄准职业教育赛道,针对成人学习需求提供智能批改、学情诊断、职业规划等服务。
一种是产品形态更多元化,不单单以“学习机”的样子出现:
比如读书郎与萌酷宝联合推出的“智慧星AI学习桌”,相当于在学习桌的灯带上方嵌入一台“学习机”;
还有奇朵的“十万个为什么儿童探索相机”,以及像珞博智能等AI玩具科技公司,推出了一系列AI玩具,将学伴机做成了毛茸茸可爱玩具的样式,不仅能答疑解惑、口语陪练,还能够跟孩子聊天。
除此之外,功能也越来越多元化。像AI玩具不光是针对学习辅导,更注重的是情感陪伴。当观察到孩子情绪低落时,会主动安慰。
灵宇宙的“小方机”的功能则更有特色。它内置了智者先贤(李白、达尔文等)、学科名师、虚拟IP角色等伴学团队,通过多种方式跟孩子互动。比如孩子拍下一棵树,“达尔文”就能给他科普有关书的故事,“李白”则能当场以树叶为主题作诗。
还有个神奇的功能是,能将照片中的物品“活”起来,将2D图片转变为动态场景,大大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
AI教育硬件市场前景虽然广阔,但竞争也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就以传统学习机品类为例,2025年第一季度,AI学习机市场销量前六的品牌(作业帮、学而思、科大讯飞、步步高、小猿、小度)共同占据了74.4%的市场份额,头部效应明显。
这意味着新型品牌想再从学习机中分出一杯羹,非常困难。而且市场中很多学习机、词典笔的产品功能差异不大,一定程度上依赖价格竞争。
不过,AI教育硬件赛道还远未饱和,在技术、场景和商业模式上还是有可观的增量机会等待挖掘。
当前市场焦点高度集中在K12辅导上,但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需求远不止于此。
高途的“考研Pad”和中公教育的“AI就业学习机”已经开始探索职业和成人教育。在这个领域,企业主要面对的是成人学习意愿低、付费习惯未完全形成的挑战。
所以企业应该针对考研、考公、职业资格认证等强目标导向的领域,在产品设计中更注重学习动机激发和效果可视化,满足成人用户高效、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而且,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教育硬件几乎还是一片蓝海。如今的老年群体,早已不再满足于“广场舞、下棋”,主动学习已经成为他们丰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现有智能设备的图标尺寸、操作模式、课程资源,也难以满足银发族适老化需求。
某老年教育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数字技能类”,如智能手机使用、微信操作、网上挂号、手机支付等;二是“兴趣爱好类”,如书法、绘画、声乐、舞蹈、摄影等;三是“生活实用类”,如健康养生、烹饪、投资理财、法律常识等。
那么企业就可以设计操作简单、界面清晰、语音交互友好的AI教育硬件,帮助老年人学习这三大类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情感陪伴。
未来AI教育硬件的竞争,是AI能力的竞争。学而思(好未来)CTO田密就提出过“AI老师”五阶段演进路径——
L1是老师的辅助,帮助老师完成简单工作;L2是老师的助手,承担帮助老师做批改、做讲题、做推荐等重点工作;L3更强调在新场景下把多个能力组合成闭环,进入类似全能老师的阶段;L4则实现跨场景高度自主,L5将成为完全体的“AI老师”。
目前大部分AI教育硬件还处于L2到L3的升级阶段,能实现“多模态交互+个性化引导”,把引导、批改以及自适应讲解串联成闭环。
未来的发展目标是“L4/L5老师”,能贯穿多个教育场景,跟真人教师一样,能让学生在与AI老师的交流中构建认知。
以及将来还会探索更前沿的技术融合。行业其实已经开始探索VR/AR沉浸式学习,华为推出的VR学习舱通过沉浸式场景模拟历史事件,使用户完课率提升了45%。
好未来已经初步研究脑机接口在注意力监测等教育场景的应用,与Neuralink合作研发的注意力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反馈学习专注度,在试点学校中,学生成绩平均提升了15%。
改变“卖硬件”的单一模式,才能打开更广阔的收入天花板。可以尝试从一次性的“硬件销售”,向有持续性的"硬件+内容+服务"生态延伸。
比如通过会员订阅制,为用户持续提供最新的精品课程、AI功能升级和专属服务。这不仅能创造稳定现金流,也能构建长期的用户关系。
另外,还可以将广受欢迎的经典IP与AI技术、硬件结合,能降低市场教育成本,快速吸引用户。
比如,奇朵智能就用AI技术重制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一IP,推出了儿童AI探索相机。学而思摩比品牌面向2-6岁孩子,与小猪佩奇IP合作推出摩比思维机,也是很好的例子。
如果将AI教育硬件市场规模进一步细分的话,会发现: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行业市场专题研究及投资风险评估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级教育智能硬件的市场规模达到575亿元,而机构级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只有164亿元;2025年将分别达到632亿元和173亿元。
说明面向B端校园的教育智能硬件还有很大市场空间。目前中小学正在推进数字化转型,那必然离不开前沿装备在课堂的应用,有巨大的硬件需求。
像崂山区教体局自2024年起,就为全区3-9年级学生配齐一支“智慧笔”,无感采集学生的书写数据,通过书写轨迹、思考时长、错误节点等精准分析学情。千余个中小学班级都安装了AI课堂评价系统,实时监测教学行为、诊断教学问题。
不过,AI教育硬件虽然前景可观,但也面临数据隐私、效果验证等挑战,企业们如何在创新和稳健合规之间找到平衡,也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育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