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教育热点 >正文

政策的组合拳,打在了谁身上?

教育热点
作者:入海原创 发布时间:2021-04-06

01

组合拳出击

家校社协力

前一段时间,教培行业被舆论冲上风口,对当下教育环境有深入了解的人,纷纷评论道:“教培行业只是当下教育乱象的背锅侠”。

从家校社三方教育力量来看,除了教培行业外,的确,家庭和学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偏差。从三方关系来看,并非谁单向影响了谁,而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样的现状,别人能看懂,专门研究教育现状、出台教育政策的专业人士,会看不懂吗?

无论是部分学校教师的失职,还是部分家长的焦虑,或是部分培训机构的乱象,多种教育热点都在暗示着:当下的教育出问题了

问题可以拎出来分析,但最佳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组合出拳、各个击破。而且,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手已经挥动了起来,试图通过对家校社的三方干涉,修正当下教育偏差。

就从《通知》出发来理解,其实支撑通知发出的元素有三:中国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普遍存在睡不好的现状公办校延长课后服务时间的政策支撑校外教培机构正面临新一轮整顿和洗牌

中国学生睡不好这一现状其实由来已久,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明确到:“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

关于这项规定的执行效果如何呢?今年3月1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中提到: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学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主因。

这是《通知》发出的背景原因。而另外一个支撑性原因,就是之前在全国多地开始执行的“公办校延长课后服务时间”的政策。

从细则上来说,《通知》要求“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依托的是课后延时服务的效果。

而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中,一方面是切实监管教培机构的资金、教学内容、资质等,另一方面是给校外教培降温,纠正社会浮躁的风气。

显然从政策层面来看,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运动健身吃完早餐后去学校上课,上课期间掌握和巩固的全部所需知识,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完成学校作业,放学后休闲到晚上九点睡觉。

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但本次《通知》发布后,舆论一片哗然,而在其中最活跃的人群,就是家长。

02

理想很美好

现实很骨感

在本次的舆论场中,家长们的情绪波动很大,多家媒体报道下都能看见他们倾诉的身影,他们谈到的事情都很具体,也十分现实。

有家长表示,希望政策尽快落实,减少学生学习时长。“赞成8:00上学。我家孩子上七年级,早上6:30上学,晚上6:30放学,在学校待12个小时,想早晨起来锻炼跑步都没有时间。”

还有部分家长担忧,政策落实之后,学生接送或成问题。“今天老师又发消息说不能早于8点送孩子到学校。问题是现在家长都996,8点前不送到学校,还怎么上班?”

更多家长则持怀疑状态,学业内容未变,学习时间难以减少。

“一年级开始就没睡足过十个小时,可能自己孩子天资不够吧,反正作业经常写到23-24点。学校要求放学后锻炼身体、看课外书,还要练琴,很难保证十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政策执行下来,优秀的娃动作快一点,那我们这种普通娃怎么办?”

“现在中考又增加体育美术音乐,语数外考的题也经常有附加题超纲题绕弯题,不练也不行,然后又说孩子需要睡眠,需要保护眼睛,这些要求本身互相矛盾啊。”

“在排除各种因素影响的前提下,想要学生们睡好,至少首先要降低高考考试难度,扩大优质高校招生规模,特别是985、211大学。其次是加大优质高中建设及扩招,降低中考难度。最后是强制小学阶段不准超纲教学,不准留课本以外的作业。”

“以前孩子经常写作业到十一点多,没办法就报了辅导班,现在一般到九点就写完了。可是看要求辅导班只能上到八点半,那只能希望学校少布置作业了。”

……

家长的留言直接表达出了教育前线的直接感受,《通知》规定的保证学生睡眠等内容,需要真正实现,还有很多筋骨要动。

“就算给的睡觉时间再长,孩子也不能安心地去睡,因为现实太残酷,竞争太强烈”,一位颇重教育的家长焦虑发声,“高考指挥棒在挥动,我们很难不跟着跑起来。”

除了《通知》之外,今年推出的其他政策的落地表现也并不理想,如近来备受关注的“课后延时服务”。

据报道,多地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后,从家长反馈和学生报名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如北京市的一所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后,孩子放学时间从下午的3点20延长到5点30。可记者实地调查后得知,一个班级41名学生,报课后托管服务的只有2人。

“课后托管只是带孩子写作业,感觉浪费时间,希望孩子课后能参与到一些有效率的、能提高的自我的课程中,可以是主课,也可以是艺术,甚至打打球跑跑步都是好的。”一学生家长说道。

政策推出课后延时服务,一定程度上是希望挤占校外培训的时间,而在当前教培机构面临整顿的同时,许多家长却想出了新“对策”。很多地区线下机构还没复课,家长们或选择线上课,或聘请“上门私教”。“只要我女儿还要考试,那就不能懈怠”,一名学生家长说道。

03

风气将逐步修正

需求或朝个性化延伸

从当下的政策方向来看,期望的是家校社共同爱护和培育未成年人的学习成长环境,学校作为“主阵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家长作为“监督员”,呵护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校外培训是“微加餐”,填补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的微个性需求。

虽然从目前来看,实现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占用了学生最多时间,教学质量却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吃了却没营养长不高”,家长作为监督员却不能静下心来致力于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反而“拽着孩子赛跑”;教培机构作为校内教育的补充力量,却提供了远超于学生和家长需要的“知识营养”……

这些问题组合起来,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浮躁而混杂,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社会风气的修正需要时间,或许当下的修正过程并不十分顺利,但只要国家坚定教育改革的方向,这种风气迟早会被修正。

近期陆续传出各地方加大基层教师培训力度的消息,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提醒,各地要防止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问题反复,对落实不到位的将严肃追责问责,力图保证校内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工资待遇。

针对课后延时服务当前的惨淡,部分地区的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部署个性化设班的步伐了,针对不同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设计分层、分级、分类的个性化课程,以满足当前的学生需求。

而当前一直屡被提及的家长学生焦虑问题,背后依然是“唯分数论”的导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表示:“教育评价的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焦虑就难以消解。”

而董圣足提到:“中央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下定决心在教育评价这个指挥棒上动真格。”

“未来一个时期,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还应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并交互深化。关键是,要全面构建起能够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从根本上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有效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切实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同时,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唯有如此,以育分为导向的校外培训热才能得以彻底降温”,董圣足补充说。

个性化的需求一直都会不同程度存在,教培行业不可能消失,但在政策对教育行业的风向指挥之下,当前的“教培热”必将逐渐发生变化,从前文可看出,家长对当前校外学科培训的硬需求短时间内仍会存在,但随着国家对教育评价进行改革后,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科教育格局也必将发生变化。

但当教育评价更综合性、多元性后,对教培行业而言,或许并非打击,在个性化的需求之下,消灭的可能是“一家独大”的赛道格局,迎来的或是“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

认清局势的前提下,对未来越有信心,对当下越有耐心。

  • 阅读(3998)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