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 > 教育热点 >正文

课后服务供给如何拓展?如何进一步促进“双减”落地?一起来看代表委员们的建议

教育热点
作者:转载 发布时间:2023-03-08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聚焦“双减”和课后服务这一热点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建立课后服务社会资源白名单、加强中小学志愿服务促进“双减”等等。

洪伟委员:建议建立“校外课后服务地图”“课后服务社会资源白名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史家胡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革新里小学校长,遂安伯小学校长洪伟聚焦课后服务,带来关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提案。

在洪伟看来,课后服务既是教育问题,也是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校、家、社协同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是破解上述困境的有效路径。就此,洪伟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请进来”。洪伟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让社区、博物馆、少年宫、文化资源单位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挖掘师资力量、研发相关课程,以“送课到校”的方式加入到校园课后服务中来。同时,鼓励有资质、有专长的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加入到课后服务的队伍中,缓解课后服务师资紧缺的难题。

二是“走出去”。充分利用学校辖区或学生居住地街道、社区的地缘优势,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的组织优势,鼓励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高校学生、退休教师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就近参与进来,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提供“家门口的课后服务”。

三是建机制。“孩子成长、融入社会,离不开居住的社区,离不开‘家门口的教育’。希望社区在关注尊老养老助老问题的同时,拿出一定时间和精力关注社区中孩子们的成长。”洪伟向新京报记者解释称,民政等部门可以统筹一些资源,例如社区辖区内的博物馆、党建示范点、运动场所、文化体验等场所,以公益形式调动起来,还可以调动辖区内退休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各行各业的专家等,共同参与到学生成长及课后服务中。

洪伟建议,探索“学生举手,家校社应答”的机制,民政、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出台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校外课后服务地图”“课后服务社会资源白名单”等,同时要注重对参与课后服务的社会力量进行资质审核、价值引领、质量监控,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形成校内、校外课后服务联动的良好格局。

刘希娅代表:建议以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促进“双减”落地,改良学生学习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表示,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过度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负担沉重。

过度教育,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教育内容、方法、资源、时间等超出了学生正常的生理、心理负荷。“过度教育导致社会特别是家长群体过度焦虑,将学生自我成长、自我规划时间用于补课。过度教育不是真教育,也不是好教育,不会产生真学习。”刘希娅说。

“以机械死记硬背、单向灌输、反复大量刷题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长期处于填鸭式的接受教育,缺乏自主探究实践合作等。”刘希娅表示,因此,过度教育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导致学生学得太苦太累,学习兴趣低、学习负担重,影响问题解决、创造性和好奇心等素养的形成。

对此,刘希娅建议,教育部应以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促进“双减”落地,改良学生学习生态。

刘希娅认为,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强调学习方式变革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明确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中小学校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以促进相关工作的有效落实。二是加强对县域落实党中央的教育方针的督导,加大对学校落实“双减”“双新”等政策的督查力度,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刘希娅建议,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省级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督导,将各中小学带动家长学习了解“双减”、中高考改革、职业教育等教育相关政策的情况纳入督导内容。整合行业专家、家长代表、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学校教师,帮助家长及时了解我国新高考、中考等教育方针和政策,为家长提供一对一的咨询辅导,缓解家长焦虑,引导家长形成更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

刘艳委员:建议拓展课后服务社会服务供给,将课后服务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考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刘艳认为,“双减”要标本兼治,不仅要从标上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负担,更要从本上回归学校、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加强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是从根本上落实“双减”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刘艳在提案《关于“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中,详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二是教师工作负担加重,参与动力不足。三是课后服务资金投入单一。四是教育价值观偏差,家长焦虑缓解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刘艳委员提出了5条建议:

1.多措并举,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充分挖掘学校特色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德育、科技、劳动教育等目前相对偏少的内容,开设社团、拓展活动,让感兴趣的学生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针对不同办学水平、规模与师资的学校,充分整合课程、师资及各类资源,全面提升各省市课后服务的整体水平。

2.引进社会力量,拓展社会服务供给。鼓励学校聘请家长志愿者、退休教师、文体科创艺术专业人士、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和社区志愿者等参与,提供专题性、系列性课后服务。发挥少科站、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校外资源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如依托大学生志愿者,直接进入中小学校协助开展课后服务;依托高校专业资源优势,为中小学校开发或开设线上或线下特色课程与活动;整合校园周边社区文体中心、博物馆等场所,不断拓展课后服务空间。

3.强化资源支撑,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加强经费保障,给予教师适当补助,为有能力提供个性化课后辅导、特色课程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在专业提升、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4.促进家校社协同,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各级政府加快建立机构、平台、课程、社会和学校“五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课后服务及其具体实施细则的宣传力度,确保家长了解课后服务的时段、内容及选择性,提升社会知晓度。

5.加强课后服务督导评估,完善课后服务监管体系。将课后服务纳入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办学质量评价、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建立课后服务评先评优奖励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课后服务专项绩效工资分配和课程评优、淘汰退出的依据;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年度监测考核指标;定期组织家长进校观摩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集中采集家长建议,打造更为高质的课后服务。

张朝晖委员:加强中小学志愿服务 促进教育“双减”

十四届全国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委员、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带来了一份《关于支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提案》。在张朝晖看来,志愿服务是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生动载体,是落实教育“双减”工作的有效举措,对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推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支持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日益增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得到较快发展。

但张朝晖发现,当前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引起各方重视。首先是中小学生志愿者法律界定的问题。二是存在对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泛化理解的现象。三是存在对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度期许的现象。四是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有待健全。

张朝晖建议由教育部牵头,会同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等部门,组织力量开展较大规模的专题调研,从制度供给、项目供给、经费保障等角度,提出进一步支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办法。

杜海峰委员:多重激励教师,倾斜贫困地区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建议,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改进中小学课后服务。

杜海峰建议,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加强课后内容共享。一方面不断拓展课后服务供给渠道,通过补充招投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遴选、聘请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退休教师及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课程;另一方面,加强学校间课后服务内容共享,统筹线上免费资源、优质资源和校际特色课程等。

同时,采取多重激励形式,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明确校内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与专业优势,保障其专业工作及研究时间。提升学校管理的精准性,编制教师课后服务工作细则。增强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注重教师承担课内课后课程工作的关联配合。通过合作开发课程及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此外,因地制宜筹措经费,定向倾斜贫困地区。地方应立足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测算,确定区内差异性收费标准。省级财政可发挥统筹作用,以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对财力薄弱县区给予资金支持。重视部分省市财政财政补贴和收费标准的“一刀切”现象,省市确定原则后可将具体收费标准制定的权限下放至区县,根据区域、学情、课时划定不同的经费标准,尤其是各地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制定收费标准,突出差异性。

最后,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切实保障服务质量。鼓励第三方机构或独立研究机构介入,多主体多角度进行周期性评价和反馈,以促进课后服务课程的持续改进、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中国青年网等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阅读(3302)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校长邦教育界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