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办学必修 >正文

校外培训机构如何将集体教研做功能性延展

办学必修
作者:校长邦原创 发布时间:2024-01-12

【沙盘场景】

1.上海某教培机构,以学科教育为主,专注初、高中知识辅导。

2.机构下辖有两个校区,学生规模共计200人左右,教师团队稳定在30人左右。

3.机构重要教研载体为各科集体教研(教研会)。

在开始依托教研会进行集体教研的最初阶段,其主要参与者为科目中仅有的几位教师,人员设置相对精简、专业水基本相当。流程上,机构沿用“串讲-反馈-讨论-修正-固化”的简单形态。由于教师少且初期水平普遍较低,当时可以很好地实现与会者充分参与、互为补足、优化课程质量的目的,继而提升该科目教师团队的整体教学力。 

这一阶段下,机构教研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而通过教研水平的提升,其也实现了先期的招生目标,同时还培养出了一批科目骨干教师。 

随着机构规模第一次扩充,教师团队迎来了一批新鲜血液。科目的教学负责人原希望利用教研会实现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但令各位负责人没有想到的是,机构教研的底层框架却出现了对教学团队现状的不适应。

首先是老教师对教研的收获感明显降低,教研会的周期拉长了,能够得到的有效反馈却少了,有价值信息也少了。  

其次,新教师的成长依旧较慢,对于规定的内容很难形成教研教学两方面的沉淀。 

最后,反映在教学层面,则相对以前出现下滑。从老教师到新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力都有起伏,甚至课堂质量也有波动。 

至此,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认识到,自己对教研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在个别的教研工作上还存在失误。

【沙盘解读】 

透过几个关键节点来反思该机构集体教研沙盘展示出的问题,一点关键转折在于其教师团队的“扩编”。 

团队扩充后,各级教师难免存在能力差异。而在此阶段中,案例校区集体教研的目标开始出现了偏离。如何理解这种“偏离”,校长朋友不妨回想该校教研的最初状态,几位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从提升课堂质量的角度出发,补足团队教学短板,却并未有对个体授课能力提升的硬性要求。 

相反,更多的新教师加入后,校区将教研的主要方向调整为“新教师快速成长”。从教研的本质上说,我们不应当否认其确实应具备这样的效果,可依照中小机构的特情,该效果不当摆在最主要、最迫切的需求位置。

插入两个实例说明:以“串课”环节为例,集体教研中,机构往往会重点安排新教师进行仿真授课、老教师点评批课,意图迅速拔高新教师授课能力。 

此机制下,新教师虽然受益,但老教师在集体教研中的参与度与收获感将严重受限,参会动力不强。 

为解决这一情况,部分机构也尝试了将教研活动拆分两层,在基础教研完成后组织深度教研,专项强化老教师的教研深度。 

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典型的“为了教研而教研”,仅仅聚焦挖掘内容而使得教研活动脱离了教学实际,老教师备课动力仍旧不足,且由于不能马上实践与应用,会议中的教研成果大多停留在纸面上。 

两个实例不难看出,人员结构复杂后,基于“教师能力突破”目标的教研活动,其最终结果与预先设计完全背道而驰。 

【观点提炼】 

实际上,以怎样的视角定义教研会,是决定扩大规模教研会效能的第一要素。 

综合考量沙盘中出现的两种极端情况,也不难得出结论——随教研会参与主体的差异,其定位设计应呈现动态化。 

假若与会教师能力相当、教学技法成熟,那么,教师潜力的进一步催化自然可以做为主要目标统筹集体教研的顶层逻辑;反之,授课水平本就良莠不齐,教研会的倾向就应当是提升授课的标准程度,这也是大多数中小机构的常态教研活动最应该落实到位的。 

事实上,在认知到这一维度之后,集体教研的很多错误就变得可预测、可规避。

【应对方案】 

明确“动态化设计教研会定位”这一集体教研的顶层设计逻辑后,优化教研质量要理解四个内涵: 

01

高质量教研会必将“民主”弱化与后置 

好未来对教研“标准化”的极致追求,剥开技术的外衣,其不断坚持的一件事情,是对最高标准的沿用。 

借鉴这一思路,中小机构在开展集体教研时,教师不必轮流串课,而改由本次主讲教研员上台模拟教学并作出分析,且最终在白板上形成框架式授课体系,供后续工作参考。 

台下教师则在主讲教研员结束串讲后,作为“民主弱化与后置”的参与者,在主讲教研员引导下,通过对反馈问题开展集体讨论,以“补全漏洞”为第一要务,帮助主讲完善部分细节,形成统一的授课意见。 

02

高质量教研会必有“素材”与“反馈” 

有素材即有统一的教研材料,标准化的教研材料必须贯穿教研活动的始终,使教研活动始终沿主线推进。 

标准的教研材料可以将教师的前期准备统一为对特定授课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拉升教研活动的效率。 

反馈则要依托备课稿进行,教研备课文件要能够在纸面上模拟出“测、授、会、补、查、用、示”——教学七步法的全部内容,着重打磨好授课部分“教学目标”、“渐进引入”、“框架重构”、“典型案例”、“教学重点”五个项目。 

03

高质量教研会不侧重“知识点”和“题目” 

主讲教研员只罗列知识点与例题,对带动教师课堂表现的正面作用十分有限,尤其是新教师难以从中找到知识的头绪。在参与者基本功与做题能力过关的情况下,教研会真正需要传递给教师的,应当有三点: 

1.授课内容难度,及在本学科中所处的宏观位置

2.以往三到五年内,知识点在大型考试中主要的考查方式、考察难度,并附带案例

3.该知识点纵、横两个维度的衔接承启,及知识网络的构建 

04

高质量教研会服务于机构的终极目标

教培机构不同于公办校,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续班与转介绍”是摆在机构生存路上的两个难题。 

因此,这也要求教研活动能够产出有趣的教学环节,加大学员对机构的粘性,从而推动机构更好的发展。

  • 阅读(6248)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