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正文

AI玩具爆火,加速教培人“失业”?

作者:原创 发布时间:2025-10-16


图片

一只毛绒玩偶,既能跟孩子聊天,还能讲故事做科普,同时变换出各种表情,是不是很可爱?

 

2025年,AI玩具——搭载了AI模型,能实时跟用户互动的智能玩具,不可谓不火。

 

有的能识别到情绪,在孩子低落时安慰;有的能双语翻译交流,像个“小老师”一样给孩子解题答疑;甚至能观察孩子行为,培养刷牙、收纳等习惯。

 

这种既能娱乐陪伴、还能提供个性化学习,外表还特别Q萌的玩具,已经俘获了不少孩子和家长。

 

图片

AI玩具芙崽,和用户的交互演示动图

 

“我刚买了一个AI机器狗,又能对话,还会教儿歌,孩子特别喜欢。有一次孩子问‘为什么天上有那么多星星’,它立刻用生动浅显的方式解释,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

 

资本对AI玩具早已闻风而动。在中国,2025年1-8月,AI玩具投融资金额飙升至200.65亿元,是2024年全年的80倍。一家AI玩具科技公司跃然创新从2021年创立至今,已累计完成6轮、数亿元融资。

 

消费市场的反映更是印证了AI玩具的火爆。

 

跃然创新去年7月推出的全球首款AI玩具BubblePal,定价389元,一年时间卖了20万台,至今累计销量突破25万台;奇多多星球在今年9月新推出的AI学伴机,在京东上线预售一周,销售量就超过1万台。

 

图片

 

广东省印发的《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玩具产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更是明确指出,“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玩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AI玩具产品渗透率超过30%。

 

毋庸置疑,AI玩具正站在时代的风口上。可也正对托管、早教、兴趣班等教培行业造成了冲击。

 

AI玩具爆火之形成反差的是,2025年上半年早教机构关店率达到25.7%。除了出生率下降外,基础辅导被AI产品分流,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有家长直言,AI玩具的英语陪练效果,堪比初级外教。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人工智能浪潮重塑教育格局的当下,AI玩具又会对教育行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01-

AI玩具进化史:从“会说话”

到“懂教育、能陪伴”

 

AI玩具的演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技术探索期:只是个会说话的“机器人”

 

早期 AI 玩具停留在 “电子化” 层面。

 

2011年火火兔推出的早教故事机成为行业启蒙者,虽然功能非常简单,只是个能点播儿歌、故事的“有声内容播放器”,但市场反应却非常不错。从上市以来,火火兔故事机的累计销量已达到数千万台。

 

这也侧面印证了,家长对儿童早教工具的需求非常迫切。

 

2016年智伴推出的1S教育机器人,新增了语言问答功能,但却不太“聪明”。比如问它“苹果用英文怎么说”能得到回应,但如果追问“苹果为什么是红色的”,它就会卡顿了。

 

语音识别准确率低,问答仅能应对预设好的指令,教育功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机械灌输。

 

同期,科大讯飞推出初代阿尔法蛋早教机器人,尝试接入中小学电子教材,但跟用户的互动,也仅能是“你提问-我解答”的单向模式,缺乏个性化适配能力。

 

2)市场萌芽期:用情感陪伴破局

 

随着轻量化AI模型普及,AI玩具开始具备 “初步感知力”。

 

2023年科大讯飞对阿尔法蛋家庭教育机器人进行升级——它能通过微表情和语气,判断出情绪,在互动上做出调整。比如检测到孩子语调低落时,会主动切换至安慰模式。

 

图片

 

彼时的AI玩具,已经能做到陪孩子玩过家家,玩成语接龙,讲故事,帮孩子背古诗。

 

不过大部分AI玩具还是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主要还是只能做基础对话,难以实现复杂逻辑的深度讲解。

 

3)高速发展期:成为孩子的“智能学伴”

 

2024年之后,随着多模态交互与深度学习的突破,AI 玩具真正迈入 “认知化” 时代,实现了教育功能和情感陪伴的融合。

 

2024年7月,跃然创新推出了BubblePal蘑菇挂件,只需附着在普通毛绒玩具上,用户就能跟它语音交互,它还会提供生成式故事与知识问答。

 

并且,398的定价降低了消费门槛,让大众对AI玩具的接受度更高了。

 

图片

 

2024年底,IDEA研究院孵化的AI奶龙玩伴机器人上市,能识别到孩子的情绪,根据当下的情境进行聊天、数学解题、英语对练、回答各种百科知识等等。如果孩子有不良情绪,还会向家长发出预警。

 

图片

 

还有搭载儿童语义理解模型的FoloToy,能精准解答 3-12 岁孩子的作业问题,还可通过家长端同步学习数据。

 

跃然创新还推出了一个CocoMate奥特曼联名款,能扮演奥特曼角色开展剧情化教学。

 

图片

 

心大陆与京东JoyInside联合推出的行为习惯养成机器人,甚至能通过剧情化互动,培养孩子刷牙、收纳等习惯。

 

国际市场上,日本GrooveX的LOVOT机器兔更是在情感陪伴上“卷”出了新高度,会跳舞、撒娇,甚至还实现拟真拥抱反馈。虽然售价高达3万元,但在日本的出货量仍突破万台。

 

总而言之,如今的AI玩具,已经完成了从“电子产品”到“认知发展学伴” 的蜕变。

 

-02-

AI玩具,会抢走教培人的“饭碗”吗?

 

首先让人思考的一点是,AI玩具的爆发,是否会对教培行业造成冲击?

 

像奶龙的产品定位是,集“思维机+早教机+研学老师+育儿专家+英语外教”等多功能为一体的AI机器人。

 

图片

 

确实,“双减”之后,AI玩具正好切中了教培行业的供给缺口——大家面临着个性化辅导成本高、情感陪伴资源稀缺的两大痛点,而AI玩具恰好提供了解决方案。

 

尤其对双职工家庭而言,兼具作业辅导与情绪安慰功能的AI玩具,更是成为了“育儿刚需”

 

托管、早教、兴趣班,首当其冲地会受到来自AI玩具的冲击。

 

传统托管教育的核心价值——作业答疑与安全看护,被AI玩具精准狙击。3-6岁的早教市场,更是成为AI玩具的 “主战场”,直接在家里就能提供传统早教服务。兴趣班的基础启蒙课程,也基本能被AI玩具替代。

 

像能提供多语言对话训练、实时纠正发音的AI汤姆猫,就有家长对它的评价是“英语陪练效果堪比初级外教”

 

传统托管班的人均月收费大概在2000-4000元,而AI玩具一次性投入也就花费几百元,后续内容订阅费也只不过几十元,成本仅为托管服务的1/10。

 

在美国,Osmo互动学习套件就通过实体玩具与虚拟场景融合,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游戏形式,显著提升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类产品正逐步替代低龄段学科启蒙类教培服务。

 

面对AI玩具带来的冲击,教培机构的转型和升级,或许是当务之急。

 

比如托管教育机构,光是提供陪伴情绪价值,已经远远不够了,应当将服务重心转向目前AI难以替代的部分,比如社交能力培养。

 

再有一些机构,则利用起了AI技术,来形成自己的“品牌护城河”。

 

比如核桃编程,投入1.5亿打造AI教学系统,采用“AI+真人”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智能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AI教师精准调整课程难度,真人教师给到针对性指导。

 

和AI玩具公司合作,或许也是一条新的增长路径。

 

跃然创新就有意向,向在线教育公司伸出合作的橄榄枝。CEO李勇表示:“虽然早期公司不会自己做早教课程,但如果家长有需求,我们未来可以跟一些在线教育公司合作,在APP里提供拼音、英语等付费课程包,家长付费后,毛绒玩具就解锁了这个功能。”

 

不过,AI玩具距离成为真正的“教育刚需” ,还有一段距离。

 

目前市面上AI玩具的质量参差不齐,且缺乏统一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有一些产品被指 “功能炫酷但学不到东西”。

 

另外,儿童数据隐私保护、过度依赖AI等问题亟待解决。就有家长担心,虽然AI玩具能通过情绪识别提供安慰,但会不会存在语音数据泄露风险?

 

但不可否认的是,家长对AI玩具的态度,已经从 “买娱乐” 转向 “买成长”。AI玩具已不是简单的 “玩具升级”,而成为了教育生态的重要拼图。

 

那未来,教培机构如何发展出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让家长买单,是亟待考虑的问题。

  • 阅读(3059)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