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各大教育公司陆续发布了新一季度的财报,大家都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新东方2026财年第一季度(2025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净营收为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经营利润为3.11亿美元,同比增长6.0%;
好未来2026财年第二季度(2025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净收入为8.61亿美元,同比增长39.1%;归属于好未来的净利润为1.24亿美元,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15.91%;
昂立教育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4.49亿元,同比增长12.31%;归母净利润4304.26万元,同比增长18.99%;
豆神教育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7.76亿元,同比增长39.36%;第三季度收入3.27亿元,同比增长44.05%,其中有两款AI产品累计带来5000万元的收入。
各大公司的业绩,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尤其是好未来的营收和利润都有显著增长。新东方的财报会上,俞敏洪表示上季度的营收增长率超出预期区间的上限,并且预计2026财年全年净营收将在51.45-53.90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5%-10%。
而当初,新东方2019财年的全年净收入为30.96亿美元,2020财年则是35.79亿。2026财年的业绩,预计将向当年靠近。
这是否意味着,教育公司已经“复苏”回“双减”前的状态?向上增长的现状又是否可持续?未来还会有哪些风险和机会?
-01-
各大公司,业务侧重点各不相同
先来看下各大公司在营收、盈利、业务布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新东方展现出的是一条相对平稳的进化路线,在守住传统业务“基本盘”的同时也稳健地开拓了多元化的新业务。
2026财年第一季度的净营收为15.23亿美元,其中传统的出国考试准备和出国咨询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约1.0%和2.0%;成人及大学生的国内考试准备业务同比增长14.4%。
由于国际关系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了不利影响,原本以为海外业务收入会下降5%,结果还是保持住了一定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新业务(包括非学科类辅导、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智慧教育等)收入同比增长了约15.3%。
目前,新东方在约60个城市开设了非学科类辅导业务,本季度吸引约53万名学生参与,逐步提高市场渗透率;智能学习系统和设备业务,也已经在约60个城市进行了测试,未来还将继续加大在AI教育产品上的投入;还在55个城市推出面向K12学生和大学生的游学和研习营业务。
新东方的新业务布局,呈“遍地开花”之态。正如新东方执行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杨至辉所言:“整个集团都在关注所有业务线的盈利能力。”
在上一季度,好未来的增长态势则非常强劲。2026财年第二季度净收入8.6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39.1%;经营利润达到9609.7万美元,同比翻倍,增幅达101.8%。
关于业务情况,好未来则没有透露太多相关数据。好未来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彭壮壮只是表示,核心业务取得了进展,素质课程和学习设备业务的收入均实现了环比和同比增长。
可见,在2026财年,好未来也已经告别了过去的业务模式,将增长引擎切换至素质课程和智能学习设备。
目前,学而思的素质教育主要由“学而思素养”品牌提供,但并不是教简单的琴棋书画,主要围绕编程、机器人、人文博物等方向展开。推出的学习机、学练机等产品,则面向学生提供“AI答疑、学情分析和自主规划”的全场景学习服务。
“双减”后,学而思虽然经历了重大的业务调整,仍保留了核心的教研与技术团队,将之前积累的深厚的教研能力重新运用到新业务之中,重塑了品牌的“护城河”。
在2024年,编程课程的营收占比就达到35%,续班率维持在85%以上,覆盖了全国38个城市。智能学习设备的销量达到35.6万台,比同期增长了88%之多。
昂立教育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营收4.49亿元,同比增长12.31%;归母净利润4304.26万元,同比增长18.99%。前三季度的营收为10.81亿元,同比增长12.03%;归母净利润4593.09万元,同比增长141.11%。
昂立教育业绩能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其严格的成本控制。从2025年1-9月,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费用率为40.87%,同比下降1.76pct。
在业务方面,昂立教育已转型为素质教育、职业与基础教育、国际教育、成人教育四大业务板块并行的布局,其中素质教育贡献了主要的营收来源。
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昂立教育抢先在银发市场跑了一步,创新性地孵化了面向中老年人群的文娱品牌“快乐公社”。同时还通过收购旅行社,进一步拓展老年文旅业务,实现教育培训业务与银发业务流量的相互加持。
虽然这块业务目前还未给公司带来可观的营收,但银发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据预测,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1万亿元,到2050年还将激增到49.9万亿元。
提前押注银发赛道,这在同期转型的教育公司中并不常见,但也很有战略前瞻性。
豆神教育2025年前三季度的总营收成绩还是相当亮眼——总营收7.76亿元,同比增长39.36%;其中第三季度的营收为3.27亿元,同比增长44.05%。
但是由于成本也大幅增加(营业成本同比增长27.11%,达到了2.22亿元;费用等成本同比增长192.13%,达到了5.49亿元),导致最终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只有9177.18万元,同比下降17.23%。
尽管如此,但能初见端倪的是,其AI学习产品已有成为新增长点的潜力——两款产品“AI双师”、“AI超能训练场”在前三季度带来了5000万的营收。
豆神教育目前的主营业务,主要是艺术类学习服务业务、直播电商业务、文旅游研学业务、智慧教育服务业务、人工智能(AI)教育业务。不过豆神透露,AI教育业务将是公司未来的布局重点。未来还会继续扩充AI教育产品,并且完成AI教育机器人的商业化部署。
-02-
教育公司,重回“双减”前?
好未来利润增长,新东方业务扩张,教育公司们似乎恢复了往日势头。
如果单从业绩来看,教培公司确实已经恢复了大半元气——像新东方2019财年全年净收入为30.96亿美元,而现在单季度的净营收是15.23亿美元;好未来2019财年全年的营收是25.63亿美元,而目前单季度的净收入为8.61亿美元。
那是否意味着教育公司“回”到了“双减”前?
其实并非如此。它们不是“重回”,而是做到了“重生”,走上了一条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虽然财报数据表现亮眼,但这是 “形似而神不似” ,其商业模式、增长逻辑和内核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双减”之前,许多教育公司和教培机构只以单一的K12学科辅导为核心,但如今各家已经发展出了素质教育、成人教育、智能学习硬件、直播电商等等多元化业务布局的生态,不再依赖单一业务。
另一个核心差异是,过去教育公司和教培机构更多是资本驱动,靠疯狂的营销投流和线下扩张来获得巨额融资,以亏损换规模。
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如今回归冷静后,大家比拼的是内容研发、AI技术、品牌口碑和精细化运营,从“烧钱模式”转向“造血模式”,追求更健康稳健的利润。
除此之外,虽然目前业绩增长迅速,但所有教育公司接下来都将共同面对【出生率下滑】这一长期结构性挑战。这对于核心业务集中在K9阶段的公司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远期压力。
虽然前路未可知,但正如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曾经所言:“我们必须亲手拆掉过去的城墙,才能搭建未来的桥梁”,教育公司们已经和那个依赖预收款、疯狂内卷的“旧教培时代”告别了。
我们的教育,也必将迎来一个更具韧性、更加多元、也更可持续的未来。
教育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