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界网 > 行业洞察 >正文

研学旅行,让教育回到出发的地方

行业洞察
作者:校长邦原创 发布时间:2023-06-12

从九十年代夏令营热潮,到千禧年国际游学兴起,至2016年起政策利好游研学行业,可以预见未来5-10年里,中国泛游学与营地教育行业将进入初步成熟期。

近日,2023中国素质教育发展高峰论坛落下帷幕,中国教育在线基础教育中心副主任贾瑛女士分享了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启示。

她认为,研学旅行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展,需要紧跟趋势和政策,建立标准化课程内容和人才培训机制,探索数字化应用,提升产品服务附加值,让研学旅行真正实现“与知识学习同伴,和知识运用同行”。

        01          

紧跟需求与发展研学产品垂直细分化

说到游研学,现在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专有名词,比如营地、户外教育、生态教育、亲子、国防等。贾瑛认为:“整个行业正朝着从概念解析到内涵建设的一个阶段,同时产品也在逐步细分和垂直。”

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首先离不开政策的利好。综合素质方面,教育部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和高考录取;《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6.23)》则提出了“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知行合一、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质量观。

贾瑛指出:“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了研学五大板块: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对我们从业者来说,这就指明了方向。我们在做业务转型甚至升级时,只有紧跟政策方向,才能成为在行业内立足的、社会化较强的第三方服务者。”

其次,学科内容建设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寻求第三方进行校外实践时,会提出明确的意见和需求。“学校会要求跟现有的体系化学科相结合,像研学旅行中的内容,凡是涉及到学科理论的,都要在实践活动和课程活动中体现出来。”贾瑛说,“当我们拿到学校的招标文件时,我们要去解读,去理解学校的真实需求。”

贾瑛举例道:“按照语文课标的要求,学生们需要通读《红楼梦》。我们曾经带着高一的孩子去87版《红楼梦》的取景地,要求学生在荣国府去演贾政打宝玉、元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三场戏。对孩子而言,不仅仅是一次演出,实质上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内化成了自我表达和展现。这种与学科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孩子们非常喜欢,校方也非常重视,在前期踩点的过程中,学校的老师以及校长全程参与。”

在课程内容创作上,已经有不少机构走向细分领域。比如学前机构,将自然教育设计、亲子家庭设计、寓教于乐设计作为为主要衡量因素;K12机构中,STEM相关、英语戏剧营之类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最后,是用户满足的动力。为低龄家庭设计的亲子游,面向不同收入家庭的艺术、语言、体育等相关研学游产品,针对三四线下沉具体的技能类产品。就目前来看,行业内已经形成了红色主题、身心成长、科普、国际研学、专项特色等系列研学游产品。

“其实很多机构,完全可以横向打通,跨边界、跨学科进行融合。体育类机构,就可以直接将课程以研学旅行的方式去交付;像国际研学的产品,就可以与升学、生涯规划联动,比如联合国青年领导力训练营这样的项目,现在就很火爆。”贾瑛建议。

        02          

研学旅行与基础教育融合共生

研学旅行与基础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呢?

毫无疑问,基础教育是研学旅行的根基。反过来,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的补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实践课程的载体。

在基础教育阶段,研学旅行、营地等场景,可以将知识和理论通过实践的方式,实现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贾瑛说道:“就好比,舞台上的主席台,位置在侧边的三分之一处,对台下的视觉而言这是最舒服的位置,这就是数学的应用场景;孩子们去沙漠旅行,就能真切明白‘长河落日圆’。”

研学旅行,可以让教育回归到本源——知行合一。当今世界的发展,早已突破单一学科的使用边界,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几乎需要调动毕生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对学生来说,需要形成跨学科思维,对家校而言,两者需要共同推动和落地综合教学、多样学习方法的理念。

这就意味着,在设计研学旅行项目时,必须要注意几个要点:主题设计要适应学段跨度、活动设计要让学生有获得感、处理好“游”与“学”的关系、通过延伸评价确保研学有实效。

贾瑛提醒道:“最后一定要进行评价,这个环节是检验研学是否真正让学生习得的最重要的核心手段。”

同时,贾瑛还分享了研学培训体系模型(5C+RISE)。课程设计者可以根据这个模型对整个研学过程进行复盘。“我们要问自己,在这一次活动当中,我是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实现了自我成长?我是不是都让孩子们达到了自我实现?我们做一个项目,一定会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看到孩子没有让你看到的那一面。” 

在大课程观里,已经很难在内容和形式上把课内外区别得很清楚,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来越开放了,回归自然状态的研学旅行活动与结构化的学校教育相融合,真正实现了既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脉络,又给学生提供有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的工具性支持。

        03          

教学是研学产业链里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一种教育服务,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横跨教育和文旅领域,其中,场地是活动载体,教育属性始终是根本,执惠研究院认为衡量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场地、课程设计、导师/辅导员、营销获客,具备其中的单个或多个关键因素,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

贾瑛指出:“在和同行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其实有很大的体量,可以做高品质的转化。但是,转化之后呢?有没有优质的课程设计、合适的场地和资源来匹配呢?在这个产业链中,我认为教学就是最后一公里,我们能否做好这最后一公里的交付和落地执行,它的展现效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研学体验。”

作为从业者,一方面要善于把握政策,做足安全功课,探索建立标准化课程内容和人才培训机制,将低频高客单价与高频低客单价结合,让B2B2C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教育与文旅跨界融合,探索营地资源新的供给途径,拥抱数字化应用,积极进入产业链的“朋友圈”。

研学旅行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展,它以更高效、更温暖、更自然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究科学与真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研学旅行,让教育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 阅读(5597)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后评论
登录教育界网
用户注册
重置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创建帐户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获取验证码
确认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提示用户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