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有越来越严的趋势。在上周末,又有两则关于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的新闻被爆出。一则是郑州、洛阳、平顶山多地查处违规学科类培训的报道,另一则是大连庄河5家校外培训机构被查处的通报。这些案例虽然发生在不同地区,但都反映出当前校外培训行业在规范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对整个行业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01
违规行为的普遍性与监管的严肃性
在郑州,高新区查处了一起以书店名义违规组织学科类培训的机构,该机构无证有照,现场发现学生34名、教职工5名。荥阳市也查处了一家名为“荥阳市溪溪心理咨询工作室”的机构,同样无证有照,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金水区、中原区和二七区也分别查处了多起违规培训行为,这些机构有的无证无照,有的以托管、咨询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最终都受到了相应的行政处罚。洛阳的情况也类似,洛龙区的小丫儿校外托管服务有限公司、新安县的未新水教育咨询服务中心等多家机构被查出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平顶山的“图灵教育”“金博教育”等机构也存在违规行为。在大连庄河,翰林轩托管中心、喜竹园校外托管中心等5家机构因无教育局审批的办学许可证,疑似开展学科类培训而被查处。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违规行为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无论是郑州、洛阳、平顶山,还是大连庄河,被查处的校外培训机构普遍存在以托管、咨询、自习室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的问题。这些机构试图通过模糊经营范围,逃避监管。
与此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在处理违规行为时,态度坚决,措施一致。郑州、洛阳、平顶山的教育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规机构进行了调查,并给予了警告、罚款、责令停止办学等行政处罚。大连庄河的教育部门同样依据法规,下达《停止违规办学通知单》,责令机构停止违规培训行为,并对学生进行登记清退。
从这些案例中还可以看出,违规机构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可以逃避监管,继续开展学科类培训。
02
违规机构的侥幸心理与政策理解偏差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培训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政策的高压态势使得学科类培训受到严格限制,大量机构面临转型或退出市场的选择。一些机构积极转型,开展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非学科类培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然而,也有部分机构因转型困难或利益驱使,选择违规经营,试图在政策的空隙中获取利益。
尽管政策对学科类培训进行了限制,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未减弱,市场需求依然存在。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优势,仍然寻求校外辅导的机会。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失衡,导致违规培训行为屡禁不止。一些机构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通过虚假宣传、违规招生等方式吸引学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
其实,校外培训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一些机构通过隐蔽的方式开展违规培训,如在居民楼内、托管机构内等场所进行“一对一”辅导,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此外,不同地区在监管标准和执行力度上存在差异,也为违规机构提供了“机会”。
03
从业者的心态调整与应对策略
对于从业者来说,心态调整很重要。面对政策的压力和市场的变化,焦虑和迷茫是难免的,但更重要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适应变化。从业者需要认识到,政策的调整是为了规范行业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培训机构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应对策略上,从业者可以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转型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分享彼此的实践案例和心得体会,形成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一些有助于心态调整和团队建设的活动也非常重要。例如,即将举办的“2025中国教育精英戈壁徒步挑战之旅”,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是一次专为教育精英及相关从业者打造的徒步挑战活动,旨在通过徒步挑战,帮助参与者在戈壁的荒凉与挑战中重新发现生命的坚韧、自然的伟大以及内心的力量。活动将邀请教育培训行业的优秀创业者与管理者作为“戈壁领航者”,与参与者同行,分享创业心得与管理智慧。参与者将有机会在徒步过程中深度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拓宽视野与格局,同时与教育行业精英面对面交流,探索合作机会。
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从业者不仅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还能与同行交流心得,共同探讨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不仅有助于心态的调整,还能为从业者提供新的思路和合作机会。
校外培训行业的规范治理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为从业者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适应政策变化,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同行以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