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华为在新品发布会上官宣了一款AI陪伴机器人新品“智能憨憨”,售价399元,将于11月28日正式开售。
此次,华为是和另一家AI玩具公司珞博智能旗下的Fuzozo芙崽,联合推出“智能憨憨”,也是华为的第一款AI玩具。
它主打情感陪伴,有多模态交互功能,能跟用户自然对话,被触摸时还会有不同的表情反应,还能感知到用户的情绪变化,回应喜怒哀乐;而且还有记忆功能,用户分享的内容会形成专属记忆,还能在移动端生成日记。
目前其他AI玩具比如IDEA研究院推出的AI奶龙等,还开发出了一系列辅导功能,包括数学解题、英语对练、回答百科知识等。
虽然“憨憨”目前主打情感陪伴,但AI玩具已经成为儿童教育的热门产品,未来或许有可能也拓展出更多的教育类功能。
这也不是华为第一次在AI教育相关领域有所布局,只不过此前更多是面向B端或G端合作。
今年9月的2025华为坤灵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就发布了针对智能教育场景的智能互动教室方案。其中一个核心产品华为IdeaHub Board 3 Pro智慧大屏,内置DeepSeek大模型和超三十款主流AI教学应用,能够实现随堂问答、智能批改作业和一键生成学情报告,已经在宁波慈溪育才中学试点。
除此之外,还与科大讯飞联合推出“星火教育大模型一体机”,覆盖学科建设、智慧教学等场景。
近两年,AI+教育已成为全球数字教育变革主趋势,属实炙手可热。除了华为以外,还有不少互联网科技类大厂,都纷纷瞄准了AI教育赛道。
前不久11月14日,腾讯旗下的AI应用腾讯元宝,在教育领域也有了新动作,上线了教育相关的新功能,包括AI出卷、智能错题本等等。
未来,腾讯是否会在AI教育应用上加码,也是拭目以待。
字节跳动、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等,都基于自身的优势,近两年在AI教育领域展开了多样化的布局。
像字节跳动,主要是将其在C端产品上的优势融入教育,在AI学习应用上发力。
代表产品AI家教应用“豆包爱学”,提供题目解答、作业批改、作文辅导、拍照翻译、口语练习、口算练习等众多功能。
其中的虚拟老师“豆包”会一对一地引导式讲解,并且基于AI分析错题原因,做个性化学习指导。更重要的是,功能完全免费。
截至2025年10月,豆包爱学的周活跃用户已达800万。
除了腾讯元宝的AI教育新功能上新外,腾讯在AI教育领域的布局,更多还是侧重在AI大模型和智能体平台建设上。
在今年5月的2025腾讯云AI产业应用峰会上,腾讯宣布将其自研的混元大模型、模型训练平台和升级后的智能体开发平台作为底层能力,开放给教育企业和高校。这能帮助快速开发教育智能体,实现AI口语评测、作文点评、题目解析等功能。
另外,腾讯还提供自己的知识库系列产品,帮助教育机构和学校沉淀教育知识资产、校园行政服务等专属知识库,用于教学教研、教学问答、校园问答、个人学习等场景。
百度在AI教育上的投入,尤其聚焦于AI原生人才的体系化培养。
百度专门面向大模型领域,推出一个专业学习平台“百度智能云学堂”,提供超过300门大模型培训课程。
在Create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宣布,未来5年将加大力度,为社会培养1000万AI人才。主要通过"百度人才培养星河"等项目推进,从顶尖开发者到普通劳动者都能参与。
另外,百度还面向AI领域招募顶尖校园人才,让他们深度参与百度核心业务与AI创新发展,以及机器人、自动驾驶、深度学习、大模型等深层次高难度领域的创新研究。
阿里巴巴和网易有道,都是凭借自己的AI技术能力,将大模型应用到自己的软硬件产品中,形成了“模型+产品”的闭环。
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学习App,就包含AI解题(模拟高级教师的解题过程)、“夸克老师”(主要覆盖解题、批改作业、免费定制学习资料、辅导作文四个场景,定位类似于AI家教)、古诗课文背诵、AI精准出题练习等功能。
还打通了校内校外的学习数据。夸克学习在学生端生成个人错题本,会同步把数据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追踪最新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家长也能通过小程序了解学生校内学习情况。
而夸克学习App就是用到了阿里Qwen最新的闭源模型。有了这样的AI底层能力,才能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推荐。
网易有道则是自研了“子曰”大模型,目前已衍生出10余个垂直应用,覆盖翻译、作文批改、语法精讲、口语练习、体育教育、家庭辅导等多个细分教育场景,然后将这些应用全面接入到旗下AI词典笔、听力宝等硬件产品中。
互联网大厂和教育公司们纷纷押注布局AI教育,看似很多产品功能都类似,似乎呈现出一种竞争关系,但其实并不能比出孰优孰劣。因为各自的基因和优势不同,两者的发展逻辑和路径,在本质上也有所不同。
概括来说,互联网大厂更侧重于提供底层技术、基础设施和生态平台,而教育公司更专注于利用AI深度优化教学内容和服务环节。
互联网大厂进入AI教育领域,核心逻辑是发挥自身在云计算、大数据、算法和流量方面的优势,往往是将自身的AI技术能力(如大模型、算力)提供给教育企业或学校,共建一个AI教育生态,而不是事必躬亲地去做所有教学内容。
比如说华为的智能互动教室和智联校园网络方案、腾讯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主要就为学校提供覆盖教学、管理、协作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来保证AI教学的顺利进行。
还有一些大厂通过打造C端产品来打磨和验证其AI技术,网易有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智能应用事业部负责人张艺就曾分享过,他们通过虚拟人口语私教Hi Echo、全科学习助手有道小P等AI原生应用,以及AI词典笔等智能硬件,服务海量用户。这些产品的数据和反馈,再反过来极大地推动教育大模型“子曰”的迭代与发展。
而教育公司们发布AI教育,则更多是紧紧围绕着“教与学”这一核心环节,目标是提升教学效果、优化学习体验并控制成本。
例如,好未来的“九章爱学”AI教育解决方案,既能帮老师生成教学PPT、设计试题,也能为学生提供AI答疑和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科大讯飞的智慧教育业务,其星火教师助手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环节的效率。
他们都是将AI深度应用到“教学评练测”的每一个环节。
而且教育公司的战略布局,跟互联网大厂有一个根本不同——面向学生的C端产品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利用AI对内部教学运营效率做巨大提升。
对于很多教育公司而言,AI更像是一种【生产力工具】,广泛应用于备课、教研、教务管理、服务跟进等环节,以实现降本增效。华图教育轮值CEO蔡金龙就明确过公司的AI战略——推动全岗位全场景AI提效,目标是每年整体节省数亿元成本。
只有企业的生产力提升上去了,才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AI产品。
而且,并不是所有教育公司都会像好未来一样,需要自研底层大模型。许多公司都会用开放合作的方式,集成优秀的开源大模型(如DeepSeek),再结合自身庞大的专属教育数据进行微调和优化,并自研核心教学环节的私有化算法,从而快速打造出高质量的教育AI产品。
总而言之,互联网大厂和教育公司并非简单的竞争关系,更多是互补和合作。大厂试图用AI技术重塑教育的“战场” ,而教育公司则用AI来精耕细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共同推动整个AI教育行业的发展。
教育界网